过去几十年,信息化经历了大型机时代的终端-主机模式(T-S模式),个人PC时代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模式),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单位与个人连接了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各种业务形态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新时代里,用户对互联网内容的贡献和互动空前增加,软件和资源更多地以服务的形式通过互联网被发布和访问,“像用水用电一样使用IT资源”这种新时代的服务模式对数据中心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和方案不再能满足新时代创新应用的需求,导致了新老技术的整合、成熟和创新,这就是“云计算”技术。云计算并不是突兀出现的,云计算是在现有IT技术和业务应用基础上的升华,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学科的产生,使得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和深入,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有新的发展机遇。时至今日,云计算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云计算虽然变得越来越热,但是很难对云计算下一个精确地定义,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维基百科对云计算的定义的第一句话“云计算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共享的资源,软件和信息,以按需的方式提供服务,就像水,电等公共设施一样”。而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在2011年1月给出的推荐标准则认为,云计算应当有以下特征:
按需的自助服务——指客户可以按需地获取服务,整个过程不需要服务方的人员参与。
足够的带宽——各种计算能力能通过足够的带宽提供给客户。
资源池化——服务提供者的计算能力将会以资源池的形式存在,以多租户租用的形式,向客户动态地提供各种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很容易地分配或再分配,而资源的位置则需做到对客户透明。
速度与弹性——计算能力能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弹性分配给客户。这里所谓的弹性是指,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购买不限数量的服务。
服务的可度量性——云平台可以自动地对资源进行控制与优化。
根据服务对象和搭建云的目的的不同,云平台也可以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而按照服务的内容,云平台通常划分为三个层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在这三个层次中,IaaS属于最下层,无论是最终用户、SaaS提供商还是PaaS提供商都可以从基础设施服务中获得应用所需的计算能力,但却无需对支持这一计算能力的基础IT软硬件付出相应的原始投资成本。所以,对于云计算服务市场的投入,最适合从IaaS层面开始,逐渐过渡和发展到PaaS以及SaaS层面;优先考虑构建私有云,逐步向公有云转变。最终,形成以私有云为基础,公有云为辅助的混合云场景。
基于现有云计算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超云提出了私有云4S标准:简单(simple),强壮(strong),可扩展性(scalable),智能(smart)。这也是新一代私有云平台的设计原则。
基于这个标准,超云能够提供一整套数据中心私有云解决方案,引入到客户名称数据中心的规划和建设中,解决传统客户名称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业务部署上线周期长等难点。
强壮
强壮也就是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包括整体可靠性、数据可靠性和单一设备可靠性三个方面。超云云平台的架构,从整体系统上提高可靠性,降低系统对单设备可靠性的要求。
系统的可用性是通过冗余、高可用集群、应用与底层设备松耦合等特性来体现,从硬件设备冗余、链路冗余、应用容错等方面充分保证整体系统的可用性。
简单
私有云平台要能够简单安装,简易部署。为此,超云提出简单安装,简单部署的标准:20分钟安装完成,10分钟部署完成。添加一个物理机,2分钟内完成。
使用操作友好,UI交互简单。让私有云的管理员能够快速上手,不需要大量的说明书阅读和文档培训。
弹性
弹性也是可扩展性,灵活性。私有云平台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能够灵活的纵向和横向扩展。支撑数据中心的资源需要根据业务应用工作负荷需求进行弹性伸缩,IT基础架构应与业务系统松耦合,这样,在业务系统进行容量扩展时,只需增加相应数量的IT硬件设备,即可实现系统的灵活扩展。
另外,要兼容不同系统对接,要能提供集成和开放的API接口以及资源的弹性功能自由组合。
智能
自动化的运维管理,智能化的在线升级,智能化的UI交互操作,实时的全局监控
另外,遵循国家战略,排除外资产品对我国信息行业的影响,超云是完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私有云产品,能够为私有云数据中心提供代码级别的深度支持。
私有云
发表时间:2022-06-28 13:58 文章来源:admin 浏览次数: